Skip to main content

Golang fmt占位符

golang 的fmt 包实现了格式化I/O函数,类似于C的 printf 和 scanf。

// 定义示例类型和变量
type Human struct {
Name string
}

var people = Human{Name:"zhangsan"}

普通占位符

占位符说明举例输出
%v相应值的默认格式。Printf("%v", people){zhangsan}
%+v打印结构体时,会添加字段名Printf("%+v", people){Name:zhangsan}
%#v相应值的Go语法表示Printf("#v", people)main.Human{Name:"zhangsan"}
%T相应值的类型的Go语法表示Printf("%T", people)main.Human
%%字面上的百分号,并非值的占位符Printf("%%")%

布尔占位符

占位符说明举例输出
%ttrue 或 false。Printf("%t", true)true

整数占位符

占位符说明举例输出
%b二进制表示Printf("%b", 5)101
%c相应Unicode码点所表示的字符Printf("%c", 0x4E2D)
%d十进制表示Printf("%d", 0x12)18
%o八进制表示Printf("%d", 10)12
%q单引号围绕的字符字面值,由Go语法安全地转义Printf("%q", 0x4E2D)'中'
%x十六进制表示,字母形式为小写 a-fPrintf("%x", 13)d
%X十六进制表示,字母形式为大写 A-FPrintf("%x", 13)D
%UUnicode格式:U+1234,等同于 "U+%04X"Printf("%U", 0x4E2D)U+4E2D

浮点数和复数的组成部分(实部和虚部)

占位符说明举例输出
%b无小数部分的,指数为二的幂的科学计数法,与 strconv.FormatFloat 的 'b' 转换格式一致。例如 -123456p-78
%e科学计数法,例如 -1234.456e+78Printf("%e", 10.2)1.020000e+01
%E科学计数法,例如 -1234.456E+78Printf("%e", 10.2)1.020000E+01
%f有小数点而无指数,例如 123.456Printf("%f", 10.2)10.200000
%g根据情况选择 %e 或 %f 以产生更紧凑的(无末尾的0)输出Printf("%g", 10.20)10.2
%G根据情况选择 %E 或 %f 以产生更紧凑的(无末尾的0)输出Printf("%G", 10.20+2i)(10.2+2i)

字符串与字节切片

占位符说明举例输出
%s输出字符串表示(string类型或[]byte)Printf("%s", []byte("Go语言"))Go语言
%q双引号围绕的字符串,由Go语法安全地转义Printf("%q", "Go语言")"Go语言"
%x十六进制,小写字母,每字节两个字符Printf("%x", "golang")676f6c616e67
%X十六进制,大写字母,每字节两个字符Printf("%X", "golang")676F6C616E67

指针

占位符说明举例输出
%p十六进制表示,前缀 0xPrintf("%p", &people)0x4f57f0

其它标记

占位符说明举例输出
+总打印数值的正负号;对于%q(%+q)保证只输出ASCII编码的字符。Printf("%+q", "中文")"\u4e2d\u6587"
-在右侧而非左侧填充空格(左对齐该区域)
#备用格式:为八进制添加前导 0(%#o)Printf("%#U", '中')U+4E2D
' '(空格)为数值中省略的正负号留出空白(% d);以十六进制(% x, % X)打印字符串或切片时,在字节之间用空格隔开
0填充前导的0而非空格;对于数字,这会将填充移到正负号之后
  • golang没有 '%u' 点位符,若整数为无符号类型,默认就会被打印成无符号的。
  • 宽度与精度的控制格式以Unicode码点为单位。宽度为该数值占用区域的最小宽度;精度为小数点之后的位数。 操作数的类型为int时,宽度与精度都可用字符 '*' 表示。
  • 对于 %g/%G 而言,精度为所有数字的总数,例如:123.45,%.4g 会打印123.5,(而 %6.2f 会打印123.45)。
  • %e 和 %f 的默认精度为6
  • 对大多数的数值类型而言,宽度为输出的最小字符数,如果必要的话会为已格式化的形式填充空格。
  • 而以字符串类型,精度为输出的最大字符数,如果必要的话会直接截断。

该文章为转载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qing123/articles/4353353.html